-
-
王長希
外科 器官移植科
醫(yī)生介紹
王長希,男,主任醫(yī)師,教授,器官移植科主任。博士導師,博士學歷,畢業(yè)于1985年。 醫(yī)療專長 1989年開始從事腎移植研究,有2000多例臨床經(jīng)驗。其中主刀完成腎移植手術700余例,成功實施幾十例兒童、老年以及多例伴有嚴重下尿路異常等特殊患者的腎移植;對術后排斥反應、巨細胞病毒肺炎、真菌性肺炎及肺結核等重癥感染有豐富的臨床經(jīng)驗。其主診的腎移植10年人/腎存活率達到90%,是國內(nèi)完成兒童腎移植例數(shù)和效果比較好的醫(yī)師。2009年主持腎移植工作以來,完成國內(nèi)最多的DCD供腎移植。 主要研究方向 包括免疫抑制劑藥物基因組學、藥代動力學研究、新型免疫抑制劑的研發(fā)、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、干細胞移植和移植免疫耐受等。 社會兼職 國際器官移植學會(TTS)會員,中華醫(yī)學會泌尿外科分會腎移植組委員,廣東省器官移植學會常委,《中華器官移植雜志》、《器官移植雜志》編委,《中華醫(yī)學雜志》、《中華腎臟病學雜志》特約審稿人。 獲獎情況 1. 提高腎移植術后人/腎生存率的系列研究2. 獲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;獲20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. 腎移植術后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與防治系列研究4. 獲2000年廣東省醫(yī)學科技進步三等獎;獲2001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. 腎移植術后并發(fā)癥診斷及防治的系列研究 中山醫(yī)大醫(yī)療成果一等獎 19986. 降低尸體腎移植超急排斥發(fā)生率的研究 廣東省衛(wèi)生廳二等獎 1996 論著 國內(nèi)外核心期刊發(fā)表論文160余篇,其中SCI收錄10余篇。 1.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兩個階段腎移植效果比較(附2562例報告). 中山大學學報(醫(yī)學科學版), 2005,26(1): 69-73,78.2. 嚴重下尿路異?;颊叩哪I移植.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, 2004,25(8):551-553.3. 腎移植受者應用西羅莫司治療窗的臨床研究.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, 2005, 24(1): 41-45.4. 23例兒童腎移植臨床分析. 中華器官移植雜志, 2004,25(5): 305-307.5. HLA氨基酸殘基配型在免疫致敏受者腎移植中的應用探討. 中山大學學報(醫(yī)學科學版), 2004,25(1): 70-73.6. 馬蹄鐵腎移植的外科策略探討. 中華器官移植雜志, 2003,24 (4): 244-245.7. 60歲以上老年患者腎移植116例臨床分析. 新醫(yī)學, 2004,35(12):729-7308. 綜合療法治療41例腎移植術后巨細胞病毒肺炎的臨床經(jīng)驗.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, 2004, 13(5): 436-439.9. 臨床腎移植患者感染的預防及治療.中華外科雜志,2004,24(8):492-493.10. 腎移植患者術后腫瘤發(fā)病特點及預后.癌癥,2005,24(2): 222-225.11. 尸體腎移植術后延遲應用環(huán)孢素A的臨床研究.中華腎臟病雜志, 1997.13(2):82-8412. 彩色多普勒能量圖監(jiān)測移植急性排斥.中華泌尿外科雜志,1998:19(3):167-169 13. 臨床腎移植的免疫抑制方案.世界臨床藥物, 2005,26(2):85-90.14. 腎移植術后小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.中華胃腸外科雜志, 2003,12 (6) : 400-401. 專著 主要著作(參編)1. 《泌尿外科手術學》,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96年2. 《臨床泌尿外科解剖學》,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01年.3. 《移植學前沿》,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02年. 4. 《泌尿生殖系統(tǒng)血管外科手術圖解》,復旦大學出版社,2003年
醫(yī)生擅長
1989年起在我院從事腎移植臨床工作,有3 000余例腎移植經(jīng)驗,其中主刀完成腎移植逾1000例。對以下腎移植技術及患者的隨訪管理具有豐富的診治經(jīng)驗:(1)兒童腎移植,特別是10歲以下尿毒癥兒童;(2)小兒供體捐獻腎臟移植;(3)自體腎移植,解決腎上型主動脈瘤、腎動脈狹窄、輸尿管損傷等院內(nèi)外會診的重大疑難疾病;(4)術前預存DSA抗體患者的腎移植;(5)高齡、糖尿病、預致敏、肝炎等各類復雜病情患者的腎移植圍手術期及遠期隨訪管理;(6)腎移植術后抗體介導排斥反應的診斷與治療;(7)腎移植術后BK病毒、巨細胞病毒(CMV)、卡氏肺孢子蟲、結核、深部真菌等感染的診斷與治療。主診的腎移植10年人/腎存活率達到90%。主持腎移植專業(yè)的藥物臨床試驗工作,不斷創(chuàng)新優(yōu)化免疫抑制治療方案,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特點并結合單核苷酸基因多態(tài)性檢測,實施個體化精準醫(yī)療,在保證抗排斥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盡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。